太康道情是流传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周边的一个独有戏曲剧种,其起源于道教人员持鱼皮筒子和剪板传唱,所以又称鱼鼓道情,至今已经500年历史。成为剧种始于1905年老冢镇干张村老艺人张广志在家创立的第一个道情戏班,收徒、搭台演出,吸收河南越调、河南坠子等一些曲调,创立了太康道情戏。因此太康道情和周口越调和河南坠子仔细听,有些曲调相近。太康道情最明显的特征是“弹舌音”,就是嘚唉、嘚唉,最独特的乐器是鱼鼓筒子。2006年和豫剧一起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太康道情戏最值得骄傲的是河南省豫剧三团杨兰春带队来太康学习道情现代戏《前进路上》,并在豫剧现代戏《朝阳沟》银环学锄地一场中加入太康道情元素。最典型的剧目是《王金豆借粮》,被豫剧第一小生王素君移植为豫剧,被山东省吕剧团移植为《借年》。最辉煌事件是1992年国家文化部在山东淄博举办全国稀有剧种展演,《王金豆借粮》夺得8个金奖,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在戏曲界太康道情剧团有获奖专业户的称呼。几乎获得过国内小剧种能够获得的所有奖项,包括群星奖等。
展开剩余67%1905年至今120年时间内,太康道情已经有了8代传承人,数百人从事太康道情戏,这些传承人中的代表人物有:
第一代:张广志,太康道情戏鼻祖,首创的代表作品有《打万监生》《皮袄记》。
第二代:李继广、张大妮
第三代:朱锡梅,第一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首创代表作有《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雷宝童投亲》,建国后第一任剧团团长;王文田,代表作《春草闯堂》,岳振鼎,主要代表作《前进路上》《御河桥》。
第四代:蔡清枝,代表作《前进路上》《跪洞房》。杨同,朱锡梅大徒弟,曾任剧团团长。
第五代:张天印,现任团长,中国好人获得者。王晓玲、吕清丽、杜广林,主要代表作《走娘家》,《富裕之后》。1992年《王金豆借粮》荣获8个金奖和天下第一团的三大主演。其中王晓玲是朱锡梅的女儿。
第六代:李艳玲、刘粉霞,新排代表作《红尘》《白玉楼》《状元与乞丐》《珍珠塔》。张小花,被誉为道情皇后。孙贤岗,李树建主席的道情弟子,代表作《清风亭》《王钝》。
第七代:罗爱华,豫剧名家小香玉第一个弟子,代表作《王钝》《太康人家》《回龙传》。罗阿丽,代表作《玉梳记》《巾帼英烈》。曹倩倩,代表作《清风亭》《钓金龟》。
第八代:侯珍真,河南卫视梨园春2023年度金奖擂主。张宇,新一代演员张爱姐的扮演者。
在这八代演员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目前的太康道情剧团在职演员中,有第五代至第八代共四代演员。
发布于:河南省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